|
一、选题背景及依据
(一)研究背景
在数字化浪潮推动下,社交媒体与电子商务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全球消费市场的重要特征。用户行为从传统的“搜索-购买”线性模式,向“发现-互动-消费”的社交化路径转变。这一趋势催生了以内容为核心的社交电商平台,其中小红书凭借“社区+电商”的双轮驱动模式,在年轻消费群体中构建起独特的价值生态。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小红书用户规模突破3.5亿,月活跃用户达1.2亿,日均内容发布量超500万条,覆盖美妆、时尚、旅行等20余个垂直领域。平台通过用户生成内容(UGC)形成的“种草-决策-消费”闭环,已成为Z世代消费者获取产品信息、完成购买决策的核心渠道。
用户粘性作为衡量平台健康度的关键指标,直接决定了用户留存率、转化率及商业价值。在小红书生态中,用户粘性表现为高频次的内容互动、深度的社区参与及持续的消费行为。数据显示,小红书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过45分钟,周活跃用户占比达68%,且超80%的用户在购物决策前会参考平台内容。这种高粘性特征源于平台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洞察:一方面,通过算法推荐技术实现个性化内容分发,使用户快速获取感兴趣的信息;另一方面,构建“真实分享+信任背书”的社区氛围,降低消费决策成本。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用户注意力分散、内容同质化等问题逐渐显现,如何持续优化社群运营策略以维持用户粘性,成为平台发展的核心挑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社交媒体社群运营的研究起步较早,多聚焦于平台经济与用户行为的理论框架构建,不过较少直接针对小红书等中国本土平台展开深度剖析。
从平台经济视角看,Lee B等[2]在《台湾电信产业固移融合商业模式研究》中提出,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粘性需通过“技术适配性”与“用户需求匹配度”双重维度构建。这一观点与小红书通过算法优化内容分发以提升用户留存的策略具有相似性。小红书利用先进算法,精准分析用户兴趣偏好,推送符合其需求的内容,从而增强用户对平台的依赖。
在用户行为研究方面,Yan D等[3]在《基于创新范式的用户创新发展策略》中强调,社群运营需通过“场景化创新”激发用户参与。小红书2025年提出的“场景化种草”策略(如从单品推荐转向生活方式场景构建)与之形成理论呼应。例如,小红书上众多博主通过分享特定生活场景下的产品使用体验,引导用户产生购买欲望,这种场景化的内容呈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参与度和购买转化率。
然而,国外研究缺乏对小红书独特生态的针对性分析。欧美社交媒体(如Instagram)的商业化路径依赖广告投放,而小红书通过“内容种草 - 直播拔草 - 私域沉淀”的闭环模式,实现了用户粘性与商业转化的双重提升[1]。这种差异表明,国外理论需结合中国社交电商的本土化特征进行修正。国外社交媒体往往更注重广告的直接展示和推广,而小红书则更侧重于通过优质内容引发用户的自发关注和购买行为,形成了独特的商业生态。
此外,国外在社交媒体社群运营的激励机制方面也有一定研究。例如,有学者[4]指出,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忠诚度。小红书在发展过程中,也通过积分、等级、荣誉等多种激励方式,鼓励用户创作优质内容、积极参与互动,这与国外相关研究结论相契合。
在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研究上,国外学者[5]强调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对用户行为的影响。小红书作为一个信息丰富的平台,也十分注重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准确传达,通过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和快速的信息更新策略,保障了用户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提升了用户体验和平台活跃度。
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小红书社群运营的研究已形成多维度分析框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向:
(1)社群营销策略的理论创新
基于新4C理论(场景、社区、内容、连接)的研究成为主流。潘婷与焦若微[8]、韩伟娟[16]等学者指出,小红书通过“场景化内容”(如通勤穿搭、租房改造)与“社区化互动”(如打卡挑战、粉丝群运营)构建用户粘性。例如,某健身博主通过“21天减脂计划”社群,将用户日活率提升至4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此外,王舒婷与林明[17]在《平台经济下零售业资源整合的实践形态》中提出,小红书的“跨品类合作”模式(如美妆品牌与故宫文创联名)有效突破了用户圈层限制,参与跨界活动的用户中38%此前未关注该品牌。
有学者[9]进一步提出,小红书的社群营销策略应注重个性化定制。根据不同用户的兴趣、偏好和消费习惯,为其提供精准的内容推荐和产品服务。小红书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算法推荐,实现了个性化营销,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还有研究[10]关注到小红书在社群营销中的口碑传播效应。用户之间的口碑推荐和分享对产品的销售和品牌的推广具有重要作用。小红书上大量真实的用户评价和使用心得,形成了强大的口碑传播力量,促进了产品的销售和品牌的成长。
(2)用户行为与内容生态的实证研究
丁文文与刘桂奇[12]通过社群营销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小红书用户对“真实性”与“利他性”内容的需求显著高于其他平台。例如,含“测评”“合集”关键词的笔记互动率提升30%,而过度商业化内容(如硬广)的完播率下降40%。这一结论与小红书2025年“平衡内容生态与商业变现”的策略[1]高度契合。
郭宝玉与陈勤[13]在《小红书心理类账号传播策略研究》中进一步指出,用户对“情绪共鸣”内容的分享意愿是普通内容的2.3倍。例如,某母婴博主通过“新手妈妈焦虑”主题笔记,单条视频获赞12万次,直接带动产品搜索量增长300%。
有研究[14]从用户心理角度分析了小红书用户的行为特点。小红书用户更倾向于寻求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参与社群互动和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关注。这种心理需求促使他们积极创作内容、参与讨论,从而推动了平台的内容生态发展。
还有学者[15]研究了小红书用户的内容消费习惯。发现用户在不同时间段对不同类型内容的消费需求存在差异。例如,在工作日的晚上,用户更倾向于浏览娱乐、生活类内容;而在周末,用户则对美妆、时尚等内容的关注度更高。小红书根据这些消费习惯,合理调整内容推荐策略,提高了用户的内容消费体验。
(3)垂直领域与运营模式的细分研究
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运营策略成为研究热点。例如,贾丽[11]在《社交APP小红书发展策略研究》中提出,Z世代用户更偏好“互动性内容”(如投票、问答),而精致妈妈群体则关注“专业化内容”(如成分解析、数据对比)。这一结论与小红书2025年“细分领域深耕”策略[1]一致,如美妆赛道聚焦“敏感肌修复”,家居领域专注“小户型收纳”。
有研究[18]关注到小红书在垂直领域的品牌合作策略。通过与垂直领域的知名品牌合作,小红书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在运动健身领域,小红书与多个运动品牌合作,推出专属的运动装备和健身课程,满足了用户对运动健身的多样化需求。
还有学者[19]研究了小红书在垂直领域的用户教育策略。通过举办线上讲座、发布专业指南等方式,小红书帮助用户提升对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摄影领域,小红书推出了一系列摄影教程和技巧分享,吸引了大量摄影爱好者的关注和参与。
此外,王霞与张志强[15]在《出版单位小红书平台图书营销策略研究》中验证了“私域流量沉淀”的有效性。通过粉丝群运营与评论区互动,某出版社将图书转化率提升至18%,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有研究[20]探讨了小红书在私域流量运营中的客户关系管理。小红书通过建立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及时回复用户的咨询和反馈,解决用户的问题和需求,增强了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和依赖。同时,通过定期举办会员活动、提供专属福利等方式,提高了用户的忠诚度和复购率。
还有学者[21]分析了小红书在私域流量运营中的社群文化建设。小红书注重打造积极向上、和谐友好的社群文化,鼓励用户之间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形成了良好的社群氛围。这种社群文化不仅提高了用户的参与度和活跃度,还促进了用户之间的口碑传播和品牌推广。
3. 文献评述
现有研究为小红书社群运营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案例,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1)理论框架的本土化适配不足
国外研究多基于欧美社交媒体生态,其“广告驱动”模式与小红书“内容 - 交易”闭环存在本质差异。国内研究虽关注本土特征,但尚未形成系统性理论模型。例如,新4C理论的应用多停留于策略描述,缺乏对“算法推荐 - 用户互动 - 商业转化”动态机制的量化分析。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结合中国社交电商的独特环境,构建更具针对性的理论框架,深入剖析小红书运营模式背后的内在逻辑。
(2)动态策略的跟踪研究缺失
小红书平台规则与用户行为持续迭代(如2025年推荐算法向长尾内容倾斜、视频互动率提升30%),但现有研究多基于静态数据,未能捕捉策略调整的即时影响。例如,韩伟娟[16]的研究仍以2021年用户行为数据为基础,无法反映2025年“场景化种草”与“AI技术赋能”的新趋势。后续研究应加强动态跟踪,建立长期的数据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平台策略调整对用户行为和运营效果的实时影响。
(3)跨平台比较研究匮乏
小红书需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竞争中凸显差异化优势,但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平台,缺乏对“内容形式(图文vs视频)”“用户群体(年轻女性vs全龄层)”等维度的对比分析。例如,丁文文与刘桂奇[12]的研究虽提及用户行为差异,但未深入探讨小红书如何通过“垂直领域深耕”抵御竞品冲击。未来研究可开展跨平台比较研究,明确小红书在不同维度上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为其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竞争策略提供依据。
(4)海外市场的针对性研究不足
随着小红书加速海外拓展,其本地化运营策略(如美国市场的西海岸时尚内容、欧洲市场的品牌合作)尚未得到充分关注。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国内市场,对文化适配、合规风险等问题的探讨较为有限。后续研究应加强对海外市场的研究,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市场需求和政策法规,为小红书的海外拓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未来研究需在以下方向突破:
构建“算法 - 内容 - 用户”动态交互模型,量化策略调整对用户粘性的影响;
开展跨平台比较研究,明确小红书的差异化竞争路径;
结合AI技术(如智能匹配、内容生成)分析其对运营效率的提升作用;
深入海外市场的本地化策略研究,为全球化布局提供理论支持。
(三)研究目的
1. 解析社群运营的核心机制,优化平台生态结构。为平台优化内容推荐算法、设计互动工具提供理论依据,例如通过数据分析调整内容分发节奏,提升用户匹配度。
2. 挖掘用户粘性提升的关键因素,构建长效留存体系。为平台设计个性化推送策略、优化会员权益提供数据支持,例如通过用户分层实现精准营销,提升高价值用户留存。
3. 应对市场竞争与代际迁移,探索可持续增长路径,为平台制定差异化竞争策略提供方向,例如通过技术升级提升用户体验,或通过文化适配拓展国际市场。优化广告投放策略、设计合规运营流程,提供指导过数据监控降低用户对硬广的抵触情绪,提升转化率。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现有社交电商研究多聚焦于宏观营销理论(如4C、4R理论),但针对小红书这类以UGC为核心的垂直社群,其运营策略(如KOC驱动的内容生态、兴趣导向的垂直社群)尚未形成系统性理论框架。通过解构小红书的社群定位、内容分发算法、互动机制等,可构建“内容-社交-消费”闭环的运营模型,为社交电商理论提供细分场景下的实证支持。
揭示用户粘性的动态形成路径:用户粘性通常被简化为静态指标(如留存率),但小红书用户粘性是“真实体验分享→信任构建→消费转化→口碑传播”的动态过程。通过分析用户生命周期(新手期、成长期、成熟期)的行为特征,可提出粘性提升的阶段性策略,丰富用户粘性理论的动态维度
2.实践意义
对平台运营者而言,本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社群运营策略优化。例如依据“内容 - 社交 - 消费”闭环运营模型,调整内容创作方向,加强KOC培养,优化互动功能设计;按照用户粘性动态形成路径,针对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用户制定个性化运营方案,如新手期加强引导与激励,成长期提供更多优质内容与互动机会,成熟期给予专属权益与口碑传播引导,从而提升平台整体运营效率和用户留存转化。对行业从业者来说,本研究提供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和可持续增长路径,有助于其他社交电商平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准定位,通过技术升级、文化适配等手段提升竞争力,实现健康发展。
(五)参考文献
[1] Wang C Y, Nan H L. Research on User Experience Research of National Smart Education Platform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Topic Mining and Sentiment Analysis Based on the Review Corpus of "Smar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PP [J].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25, 35(3): 77 - 85. DOI:10.3969/j.issn.1009 - 8097.2025.03.008.
[2] Lee B, Jennhuei. Study on the Business Model for Fixed - Mobile Convergence in Taiwan's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J]. Emba, 2006.
[3] Yan D, Daliang Z, Weiqing X.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User Innovation Based on Innovation Paradigm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 Policy, 2010. DOI:10.1109/ISME.2010.85.
[4] [作者缺失]. 购物类APP的运营研究 ——以小红书为例 [D]. 南昌: 南昌大学, 2018.
[5] [作者缺失]. 小红书协作式内容生产研究 [D].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20.
[6] [作者缺失]. 社交电商平台用户行为研究 ——以“小红书APP”为例 [D].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9.
[7] 范群林[1]. 小红书社交电商平台营销策略创新研究 [J].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21: 9.
[8] 潘婷, 焦若微. 基于新4C理论的小红书社群营销策略研究 [J]. 采写编, 2021: 3.
[9] [作者缺失]. 基于新4C理论的小红书社群营销策略研究 [J]. 采写编, 2021: 178 - 180.
[10] 孙筱松. 知识型社群运营策略探析——以樊登读书为例 [J]. 传媒论坛, 2020: 2.
[11] 贾丽[1]. 社交APP小红书发展策略研究 [J]. 西部皮革, 2021: 3.
[12] 丁文文, 刘桂奇. 社群营销对消费行为影响机理研究——以小红书为例 [J]. 中国市场, 2020: 3.
[13] 郭宝玉, 陈勤. 小红书心理类账号传播策略研究 [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2.
[14] 欧燕. 参与式文化视角下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研究——基于小红书平台的调研 [J]. 图书馆学研究, 2024, (6): 108 - 120.
[15] 王霞, 张志强. 出版单位小红书平台图书营销策略研究 [J]. 科技与出版, 2024, (5).
[16] 韩伟娟. 基于新4C理论的小红书"种草"社群营销策略研究 [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6): 5. DOI:10.12677/ecl.2025.1461843.
[17] 王舒婷, 林明. 平台经济下零售业资源整合的实践形态与案例研究 [J]. 商业经济研究, 2020. DOI:CNKI:SUN:SYJJ.0.2020 - 03 - 029.
[18] 李文珏. 小红书的说服性传播研究 [D]. 上海: 上海大学, 2021.
[19] 郑爽. 分享, 互动和共鸣——“网生代”大学生的"小红书"网络社群传播机制研究 [J]. 广告大观, 2022, (23): 0022 - 0024.
[20] 石雯瑞. 新型网络购物社区的商业营销模式分析——以"小红书"App为例 [J]. 传播力研究, 2020.
[21] 刘子涵, 杨泽龙, 谢添, 等. 互联网背景下社群经济的盈利模式研究——以"小红书"为例 [J]. 现代经济信息, 2021, (3): 2.
|